王树槐教授应邀为875足球直播师生开展翻译知识讲座

发布者:陈子微发布时间:2022-12-12浏览次数:131


127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树槐教授为875足球直播师生进行了一场题为杨宪益、霍克译《红楼梦》的翻译艺术比较讲座。讲座以线上腾讯会议形式进行,由副院长陈毅平教授主持,200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目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英译版本以杨戴夫妇的译本和大卫·霍克的译本最为流行。

本次讲座,王教授以杨宪益和霍克译本中的诗词、叙事作为分析对象,运用文体学、叙事学、版本学的方法,对两位翻译家的翻译艺术进行剖析,让师生生动直观地体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王教授从韵脚形式、人称选择、选词造句以及原文信息传译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他表示,在《红楼梦》的《好了歌》一诗中,杨宪益先生偏好以第三人称视角,采用ABCB的韵脚形式。而霍思先生的译本为了更贴近读者,则进行了较多的改写并选择第一第二人称互动的方式。在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这一句话中,霍思译文中难以表达原文中贾母与黛玉的具体关系,但杨宪益夫妇的译文中用“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but looks more like a Chia则将中国社会里家族关系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然高出一筹。在翻译一望园中,四顾无人,惟见花光柳影,鸟语溪声。一句中,杨宪益先生出于传播中华文化的考量,尽可能地采取直译的方式,而霍思先生巧妙地将语序进行了调整,从已知信息(低值信息)到待知信息(高值信息)更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又例如,在翻译王熙凤出场这段情节时,杨宪益先生选择了pert 这个较为偏僻的词汇,显得有些过时,而霍克先生采用了较为常见的词汇,符合英语读者阅读习惯。

言之,杨宪益先生的译本多采用异化的手法,译文忠实原文,但英语读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霍克先生则多在艺术性、交际性上有所考究,采用归化方法,译文更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英语读者习惯。因此,两人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两译本各有千秋。

接下来的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如何做好文学翻译,如何进行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等问题向王教授提问。王教授一一解答。

最后,陈毅平代表全体师生再次由衷地感谢王教授带来精彩的线上讲座。他表示王树槐教授博学、严谨、认真的优良品质让我们体会到译者翻译时的投入和对语言的精妙运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是时代我们翻译人的使命,陈院长勉励翻译学子应该先从学习经典译本入手,博览群书,主动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

此次讲座为875足球直播师生翻译中华文化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红楼梦》中特色中华文化词汇翻译的对比研究,加深了广大师生对“中国文化翻译与对外传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学术研究。

 

 

 

主讲嘉宾简介:

王树槐,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博士,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国文学经典英译,翻译批评,翻译教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3项,在SSCI、CSSCI和其它刊物发表论文与书评70余篇。出版专著1部(《翻译教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参编教材1部。